眼下正值高校毕业论文答辩季,扬州大学一名“学霸”,交上了30万字的“超级论文”,有3厘米厚。而该院规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是8000字。教授们仔细阅览后认为,论文“长而有当”,质量堪比优秀的“博士论文”。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,这篇论文题目是《钱钟书大学时期作品研究》,作者叫葛悦,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。难能可贵的是,这篇论文列出了钱钟书文章中200个基础错误。
她读完钱钟书所有作品,还找出200个错
记者了解到,对于葛悦同学的这篇“超级论文”,评委席上的施龙教授连说了3个“可贵之处”。
施教授认为,第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葛悦对于钱钟书作品的研读,既广又深,他研究的方向是“钱钟书大学时期发表的作品”,但他读完了钱钟书一生所有的作品,以及所有可以找到的钱学著作。
第二个可贵之处在于这篇论文的全面性,葛悦对钱钟书所创作的所有文体作了详细探究,包括古体诗等极少被关注的领域。另外,葛悦对钱钟书的创作手法、创作动机、创作历程等方方面面都十分了解。
第三个可贵之处在于葛悦所做的考据工作。翻开葛悦的论文,有一章详细列出了钱钟书文章中200个基础错误,而这些错误,没有一本学术著作提及过,全是葛悦自己勘误得出的。有一次,葛悦为了证明文章中的一个逗号应该改为分号,从下午考证到了凌晨。
记者了解到,钱钟书大学时期创作的作品如今能找到的,诗歌有91首,文章有35篇,发表在《新月》、《大公报》等刊物上。葛悦介绍,这200处错误,有笔误、记忆错误、学术不规范、观点错误、诗歌格律错误、常识错误等。比如钱钟书引用《真理的意义》一书时,把哲学家“Lalande”的名字误写成“Laland”,且忘了加双引号;再如钱钟书《人生边上的边上》里的《一行居文集》,应为《一行居集》,而《校礼堂集》则应改成《校礼堂文集》。葛悦认为,虽然是细微的错误,但从严谨的角度讲,还是应该改过来。
10个月撰写论文,曾赴国外图书馆查资料
葛悦告诉记者,自己真正动笔是在去年8月份,但是大一一入学他便已经开始做起了准备工作,他给自己设定了“十个心愿”,必须在大学期间完成,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心愿,就是写一篇“杰出”的毕业论文。
这10个月里,葛悦每天花费12个小时以上创作论文。葛悦记得,除了每天固定的跑步锻炼,他的出门次数一双手都能数清。为了得到完备详实的资料,葛悦曾前往南京大学图书馆等10余家国内图书馆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等20余家国外图书馆查阅,有的语言翻译软件无法翻译,他便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阅字典,自己尝试翻译。
谈起创作此篇论文的初衷,葛悦说,钱钟书是他最崇敬的文学家。高考以后,他每天至少读一篇钱钟书的文章,有些段落,他已经熟读成诵。同时,葛悦也勤于摘抄,如今,他的摘抄本已经相当厚实。
为了完成这部“大部头”,葛悦根本没有时间备战考研,只能放弃,别人为他感到不值,他却一笑置之: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,既然选择了写这样的论文,任何阻力都无法干扰我。”
平时的葛悦什么样?
从未逃过课 大三时编过电影剧本
葛悦的大学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?在舍友马玉炜的印象里,葛悦从未逃过课,无论寒冬酷暑都认真听课,并且不玩手机,不看闲书。除了上课,葛悦基本都呆在宿舍和图书馆学习。老师们评价,葛悦几乎是这些年来扬大文学院里读书最多的学生。长时间的伏案读书,葛悦患了脊椎病,眼睛也因此开了刀,但他依然待文学如初恋,并且会一直“恋”下去,他说,只要饿不死,就会一辈子在文学路上走下去。
葛悦的导师王澄霞说:“葛悦能够静下心来,学风踏实严谨,善于独立思考问题,自主学习能力强,葛悦的学习态度、学习方法值得其他大学生学习。”
葛悦的同学介绍,葛悦也写就一手好文章,他大三期间编写的电影《黄金日记》剧本,讲述了一群“90后”寻找黄金的故事,该片曾入围“迅雷影音”热播榜前十,一时间在扬州引起较大反响。
|